首页 > 综合范文 > “研学游”火热背后三大问题亟待重视-区审管办 >

“研学游”火热背后三大问题亟待重视-区审管办

  “研学游”火热背后三大问题亟待重视

  近日,“千元‘清北研学游’连校门都没进”、“北大通报研学团违规预约进校收150万”、“清北兼职学生怒揭研学黑幕”等新闻相继登上热搜。每到暑期,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相比以往,202x年的“研学游”关注度更高。据同程旅行发布的暑期旅游趋势报告显示,7月“研学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03%,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研学游”市场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价高质低、组织混乱、监管模糊等问题亟待重视。

  一是旅游路线披“研学外衣”,价高质低名不副实。202x年7月11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刊文《研学旅行“只游不学”存在哪些法律问题?法官提醒》指出,有的研学旅行实际情况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行程缩水、住宿降级、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只是平常的旅行团穿上了研学的“外衣”,“只游不学”使得孩子的体验感不尽如人意。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202x年7月23日刊文《订单同比增30倍!动辄上万元的研学游背后有何商业秘密?》指出,5~6天的研学游价格很多都在5000元以上,即日均至少1000元;还有一些涉及到出境的研学游则报价均过万,比如今年暑期新加坡的研学游大多超过2万元,这个价格是普通新加坡旅游团的2~3倍左右,不少研学游的价格都比同类路线的普通团要贵至少50%以上。《钱江晚报》202x年7月14日刊文《“与状元面对面”变成穿学士服拍集体照好好的“研学游”,背后却是套路满满》表示,由于预约参观的机会“僧多粥少”,某些机构为了吸引家长报名,不惜夸大宣传,甚至虚构行程内容,导致实际体验大打折扣。

  二是组织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当前,“研学游”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机构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实际上却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科学的课程设计,难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服务。更有甚者,部分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导致安全事故频发。202x年6月,某地一“研学游”团队在户外活动中发生意外,造成多名学生受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无资质、无经验的机构和个人参与“研学游”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局面。

  三是监管模糊,法律法规滞后。尽管“研学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但目前我国对此类活动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一方面,现有法律对“研学游”活动的定义较为模糊,难以对其性质进行准确界定,导致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研学游”涉及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地带。202x年8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然而,该通知更多是对现有政策的重申,并未针对“研学游”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上述问题,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加强对“研学游”市场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研学游”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定义、性质及监管主体,为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依据。其次,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从业门槛,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机构才能从事“研学游”业务。再次,强化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最后,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研学游”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提升“研学游”的质量和效果,使其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为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组织“研学游”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同时,要注重活动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科教学目标,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参与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面对“研学游”市场的种种乱象,我们既要看到问题所在,也要认识到其潜在的价值。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研学游”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广大青少年负责的表现,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