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奔赴一场千年之约 >

奔赴一场千年之约

  奔赴一场千年之约

  今年两会,传统文化议题持续升温。我参加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首场“代表通道”,发现亮相的六位代表中就有两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以殷墟考古一线工作者的身份,讲述了20多年前与团队一起发掘“亚长”牛尊青铜器的故事,同时他也分享了一个好消息,2月底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邀请大家共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则介绍了石窟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建议要加大科技力度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下去、“红火”起来建言献策: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守护文化遗产;如何用好“博物馆热”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如何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文字故事;加强遗址保护利用丰富公众文博体验等,这些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热点话题。而会场之外,在615万人次参与的人民网202x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次跻身十大热词。热词蕴藏着热腾腾的民意。近年来“中国式浪漫”一词常常被人们提起:是在《长安三万里》中邂逅大唐璀璨瑰丽的光芒,唤醒我们母语中的同频与自豪;是《只此青绿》里以青绿山水的意境,展现宋代美学的精致与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关键。人才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确保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此,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也是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如3D打印、虚拟现实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与展示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比如,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不仅能够精确记录石窟现状,还能模拟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高科技成果应用于文物保护实践中去。

  再者,推广普及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互动空间,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渠道。

  最后,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使其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例如,《国家宝藏》节目通过舞台剧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既普及了文物知识,又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未来,我们还可以探索更多创新方式,如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传承路径,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不仅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更是对后世子孙负责的表现。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