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实体经济的“筋络”物流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物流降成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基本前提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主要途径是调结构、促改革,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这就鲜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根本指引。发挥物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西部资源、东部产能等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围绕内需体系构建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现代物流既要适应更要引领这种经济空间新结构优化,提高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效能。
一是打造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性物流运行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推动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性高效网络运行系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和战略支撑。二是构建服务内需主动力阶段的现代物流系统。加快匹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物流通道网络方向、能力、组织方式再造,强化集聚、分拨、配送功能,培育高效中转分拨组织新优势,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流通效率,为内需体系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三是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物流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广智能仓储、无人配送、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物流全过程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同时,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四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物流设施建设,打通物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畅通无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是推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拓展物流服务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发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O2O模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鼓励物流企业探索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拓宽盈利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六是加强物流行业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物流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物流企业的权利义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物流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七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物流已成为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应积极参与国际物流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物流领域的合作,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我国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八是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大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对物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之,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着力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