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色阵地,在建强“头雁”队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上用心用情用力,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建+阵地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加强阵地建设上做文章,通过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助力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扛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要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立足本职岗位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力”,完善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党建+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没有产业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有效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以某地为例,该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中药材、有机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责任,通过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等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党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乡贤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和发展规划,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党建引领,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文化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丰富。为此,各地党组织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俗节庆等,展示乡村魅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农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色。
党建+生态宜居,为乡村振兴打造绿色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保护耕地、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要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攻坚克难、奋勇向前,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