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要素创新化配置、科技创新革命性突破、传统产业系统性迭代,借三向发力让新质生产力澎湃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栽下引才育才“梧桐树”,以人才“变量”促新质生产力“实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目前我国的教育普及水平已取得历史性突破,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但高精尖人才缺口仍然存在,而这也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努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保持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不断。要持续完善各类人才计划和补贴政策,深化人才跨区域共享机制,形成市场化、透明化、规范化的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生态。
进发技术创新“电火花”,以科技“引擎”育新质生产力“动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成为重塑国际博弈的关键性力量。我们要聚焦“四个面向”战略布局,瞄准新兴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努力推动基础研究突破瓶颈。要用好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将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此外,还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进传统产业“蝶变”,以系统性迭代促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同时,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政策环境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和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要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树立典型示范,激励更多企业和个人投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中来。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科技、产业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努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