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立法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以来,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该条例已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此,建议尽快修订条例,并推动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法。重点规范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重大行政决策,推动政务诚信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x-2025)》规定:“重大行政决策一经作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者停止执行”。《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因违约毁约侵犯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规定:“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这些内容都是以文件形式出台的,缺乏制度刚性和法律效力。建议将这些政策要求补充到条例中,规范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重大行政决策,推动政务诚信建设。把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质效。全国x个省(市、区)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行政执法、行政检查、政务服务等方面一批有益经验。建议将成熟经验用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切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进程。同时,可参考世界银行最新x环境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打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家有稳定的预期,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安全是基本保障”。为此,条例应当重点规定法治保障内容。建议在总结条例实施基础上,适时推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法。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强化法治保障是关键。法治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通过法治手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法治保障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增强其权威性和执行力;二是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特别是加强对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监督,防止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和变形;三是完善司法保障,建立健全涉企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提高司法效率,降低企业维权成本,确保企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支持。
此外,优化营商环境还需要注重政务诚信建设。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诚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政策不透明、承诺不兑现等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企业的投资信心。为此,建议在修订条例时,进一步强化对政务诚信的要求,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政府行为始终处于法治轨道之上。同时,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务诚信评估,形成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倒逼政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的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营商环境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各个环节,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法时,需要充分考虑与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法律冲突或重复规定,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例如,可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共同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特别是要加大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和群众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调整完善,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