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及工商资本下乡的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由此可见,中央对工商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尽管工商资本下乡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土地整合、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企业认识不到位。不少有能力的企业未能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些企业虽然看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机遇,但由于近年来整体民营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对转型投资农业心存疑虑。此外,部分企业过于依赖政策支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享受贷款贴息等政策红利上,而非深入研究市场,扎实拓展涉农相关业务。
其次,政府支持不到位。一方面,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引发的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日益突出,地方政府的态度逐渐从鼓励转向谨慎。通过设置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手段,逐步提高了门槛。另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在涉农资金整合后的使用效果尚不明确。工商资本下乡项目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是承载涉农资金整合的理想平台。然而,目前涉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项目安排等方面对这些项目的倾斜力度还不够。此外,许多地方政府前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但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如前期的大棚房拆迁等事件,严重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
再次,农民的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土地流转意愿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及我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地收益逐年上升。加之部分农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保障,不愿为了较低的租金承担失去土地的风险。例如,一些农户担心一旦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法收回,影响自身的生计。另一方面,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许多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缺乏了解,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参与工商资本下乡项目持观望态度。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企业引导和支持。通过举办专题培训、政策宣讲等活动,帮助企业家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潜在机遇,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政府应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次,优化政府服务和管理。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门槛,同时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土地合理利用,防止“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的发生。此外,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涉农资金整合的支持力度,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和项目安排,确保资金真正惠及农村和农民。最后,激发农民参与热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打消他们的顾虑。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