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育家匡源与泺源书院
匡源,清代胶州人,出生于1815年,匡源13岁中秀才,25岁中进士,入选翰林,不久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34岁入职上书房为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讲经。以后短短十几年里,受到朝廷高度信任,历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乃至咸丰帝临终托孤而加封赐的赞襄政务大臣。在整个清王朝的汉员中,能够做到赞襄政务大臣的,匡源是第一人。但在辛酉政变中他被革除了一切职务。身处逆境的匡源仍自强不息,立身教坛,在清代山东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为齐鲁大地传承圣贤文脉、培养栋梁之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匡源被革职返乡途经济南时,路费已经告罄。当时山东巡抚阎敬铭是匡源的门生,他十分佩服其学识和人品。阎敬铭非常重视教育,他诚聘匡源出任泺源书院山长。办好教育不光有好老师,更得有好院长。乾隆皇帝即位伊始就颁布谕旨,将书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而后又对书院的院长、生源、规则、课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匡源在《泺源书院课艺》中提到:“余自乙丑春来主讲席”,也就是1865年出任山长。匡源任山长时期是泺源书院最兴盛的时期之一,他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在短时间内便延揽了一批名儒。
在匡源的领导下,泺源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匡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在教学......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