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如何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岗山下,一条宁波市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正在动工。届时天阻变通途,大山深处的群众无需盘山绕行即可通过隧道直达集镇,这将极大方便群众出行。理论宣讲也是如此。越是基层的群众,越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有着紧迫的学习需求。但从“国之大者”到柴米油盐,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间也横亘着诸如文化水平低、不懂理论的“大山”。如何变基层群众理论学习的“盘山公路”为“直达隧道”(以下简称“盘改‘隧’”),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打通这样的“隧道”,首先在于宣讲人要具有高瞻的站位。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宣讲人只有具备这样高瞻的站位,才会有满足群众理论渴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行动上自觉推进“盘”改“隧”工作。
打通这样的“隧道”,还在于宣讲人要进行高标准的调查。接受能力相对偏低的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宣讲?他们对创新理论的急难愁盼问题是什么?不同地区是千差万别的,甚至紧紧相邻的两个村也会不一样。这就需要宣讲人提前开展量身定制的高标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在某农村地区,多数村民关心的是土地流转政策、农业技术推广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问题;而在城市社区,居民可能更关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宣讲人应根据这些差异,调整宣讲内容和方式,确保理论宣讲能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此外,宣讲人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宣讲技巧。理论宣讲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为此,宣讲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己的理论自信。同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宣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比如,在讲解乡村振兴战略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成功案例,讲述某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让群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拓宽理论宣讲的渠道。传统的集中学习、报告会等形式虽然有效,但难以满足现代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宣讲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宣讲活动,如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发布理论解读视频、图文信息,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此外,还可以组织“微宣讲”、“小板凳课堂”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广场,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互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打通“盘改‘隧’”的“隧道”,还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理论宣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宣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对于表现突出的宣讲人,要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整改,确保理论宣讲工作取得实效。
最后,宣讲人要树立服务意识,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宣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因此,宣讲人不仅要讲好政策、讲清道理,更要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例如,在宣讲过程中,可以设立咨询台,解答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这些实际行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宣讲人具备高瞻的站位、高标准的调查、高水平的宣讲技巧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去,为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