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坚持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为更好地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明晰五个特性,立足四个基点,协调三组关系。
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明晰五个特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主体性是展示民族特色、形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底层逻辑和根本依托,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特质与价值标识。中华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形成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就必须葆有自己的主体性。一要坚守文化品格的民族性。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性是一种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需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展示民族风情与民族魅力。二要体现文化来源的包容性。世界文明相互激荡、各有千秋,需要秉持交流互鉴的精神,善于吸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三要强化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文化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了这一思想,将其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四要突出文化实践的人民性。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推进文化发展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要提升文化表达的国际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构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立足四个基点,是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支撑。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寻找答案,从未来中把握机遇,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深化文化改革。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一招。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加强文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创新活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手段、业态等全方位创新,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民族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力作。四是夯实文化基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支柱。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增强文化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
协调三组关系,是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效路径。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升华。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二是处理好主流与多样性的关系。主流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主导力量,多样性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源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同时,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三是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国内文化是根基,国际文化是拓展。我们要立足本国实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