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民族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一体多元”中华民族文化荟萃的重要场域。新时代,民族院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基本职能为抓手,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力量。
一、着力培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各民族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因责而生,尽责而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民族院校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
一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铸牢人才之“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院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民族院校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此外,还应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民族院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此外,还应关注毕业生的长期发展,建立校友联络机制,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闭环,确保毕业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二、深化学术研究,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学术研究是民族院校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民族院校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民族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要强化应用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民族院校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应用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安全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民族院校应发挥独特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是要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激发创新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趋势。民族院校应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是民族院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民族院校应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振兴发展。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经济管理、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要加强智库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民族院校应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实力,加强智库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专业的决策咨询。特别是在民族事务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民族院校应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助力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深化校地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民族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院校的重要职责,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民族院校应坚持守正创新,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和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文献整理等工作,抢救性地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院校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通过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产品设计等多种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民族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
三是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节庆活动、国际学生交流项目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民族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应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要加大国际学生的招生力度,提高国际学生比例。民族院校应制定更加开放的招生政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语言培训、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提高国际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友好使者。
二是要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建国际科研平台。民族院校应主动寻求与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共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通过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提升国际话语权。民族院校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等方式,展示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提升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同时,还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总之,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推动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重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