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要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党中央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和最新成果。其中在“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中强调,“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这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的规模体量使我国发展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基础和足够底气。综观国际经验,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一个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充分用好内需这个“主动力”。实践表明,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畅通经济循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形成合力。首先,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近年来,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其解决资金短缺、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增强其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此,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同时,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再次,要积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拓展消费新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发展,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要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智慧商圈,提升消费体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最后,要加大投资力度,补齐短板弱项。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为此,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还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总之,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