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为指导,立足实际,突出实效,注重特色,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问题,先天不足:1、本县历史较短,人文资源欠深厚,农村缺少文化沉淀。2、距离长三角都市圈中心距离较远,难以形成较强的小时文化农业旅游资源市场。3、农村发展滞后,人口虹吸效应明显,人才流失,劳动力缺乏,村落空心化严重,新生代离开乡村,留守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建设问题:1、规划引领缺陷。无乡村建设规划,发展定位不明确、规划建设无延伸性,规划调整频次快,幅度大;规划无指导性和操作性,无个性特色;2、农村整体层次仍然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不足;3、村级集体收入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我县以“看得见海,吃得见绿,住得见美,行得见便,记得住乡愁”路线,抓住“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活动为契机,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深入挖掘各镇区村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产业优势,抓好村庄规划编制,真正建成“一镇一业、一村一特、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因此,我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落实。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要凸显个性规划设计。要结合各镇、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模式开展。我县处于里下河地区,海盐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滩涂湿地风景突出,重点谋划本县等重点镇发展模式。二要持续推进规划落地。坚持规划延伸性和完整性,规划必须一轮接一轮完善,一任接一任干,围绕总体规划,持续推进,同时对规划进行回顾性评价,逐步完善和提高,切记杜绝“换领导换规划”,“建到哪,想到哪,改到哪”的现象。
二、加强资金保障,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四是要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注重文化传承,提升乡村内涵。一是要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保留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二是要深入挖掘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我县的海盐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三是要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礼堂等,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四是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鼓励和支持本土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四、优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福祉。一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土地、金融等要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五、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是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总之,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突破,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