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所谓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这两方面,毛泽东都作出了积极探索,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面临创巨痛深的严重危机,其文化主体性也日渐迷失,乃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论调。面对这些错误认知,熟知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廓清迷雾:“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充分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惜。1939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精辟概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并回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族入侵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
这种反抗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不仅体现在古代抵御外来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中,更在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升华。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他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始终注重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之服务于革命事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明确指引。
为了更好地培育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此外,还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还应该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教育领域,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承担起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责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使他们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总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全体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