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了真人。”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而培养学生具有圆满的人格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先生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四点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就成了当今教育界至高无上的理念。我们无须把人格教育说得高深,简单点说,人格教育是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就是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忘了,还保留下来的东西。它不是学科里具体的知识,而是成熟、健康、丰富、智慧的内心品质。
(一)主体教育一直颇为赞同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应该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和中国教育界追求的目标。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这种人格特质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格教育的实施路径
人格教育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来逐步实现。首先,家庭是人格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校是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将人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此外,社会环境对人格教育同样重要。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健康向上的外部条件。
(三)人格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人格教育的内容应当全面覆盖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法治意识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品德修养方面,可以通过经典阅读、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诚信、公正等基本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法治意识方面,通过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
(四)人格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格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和道德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则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人格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人格教育中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总之,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将人格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进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格教育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