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写字教学方面,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课本的练习中,特意设置了田字格的写字练习,从看到摹再到临写,体现了写字能力的渐进性,较好地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这种设计,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本人以为,这样的设计已进一步将小学的写字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再也不可等闲视之了!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在对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教学上,有了点滴体会。现将它阐述出来,与各位同仁商讨,也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中,本人曾走过一段弯路。拿到新教材,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我只让学生在教科书的田字格内写字,然后又让学生在田字格练习本上,每个字写一行(8-10个)或两行(16-20个)。虽然在课堂上,我也花心思对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指导,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的字,依然还是很难看。特别是在当天学的生字比较多的情况下,结果更是糟糕,最差时,全班写字的合格率竟在20%以下,优秀率几乎为零。起初,我还以为学生是刚入学,各个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且写字又属于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巧能力,此时学生的字写得差,当属情理之中,在所难免。可是,半个学期过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竟是毫无起色。虽然本人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或辅导,用尽心机,嗓子喊得发痛,但受效仍是微乎其微,事倍功半。受师德之谴,本人开始在这方面警觉起来了。察看书法专业的指导书籍,了解书法家成长的故事,但那些东西似乎与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全体学生,还有许多距离,好像有许多“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的地方。在这一条路上,“久行”不得要领之后,我不得不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来找缺点、想办法。经过反复的钻研教材上的设置和琢磨编者的意图之后,我终于受到了启发。教科书上的写字练习,浅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份量”不够(写字的专门练习,一般每个字仅需写3-5次),但实际上,这种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少而精”的角度出发,逐步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意识。
为此,我调整了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堂上加大了示范的力度,不仅自己亲自书写,还邀请一些写字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以此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模仿欲望。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汉字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尝试将写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使学生在了解汉字文化的同时,更加珍惜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班级的写字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写字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作业的设计同样重要。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特别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例如,我会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题目,如让学生抄写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等,既实用又能加深记忆。同时,我还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写字训练中来,通过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我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的写字教学计划和目标,分享一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发现,除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也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尝试创作,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写字比赛和展览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的写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不仅学生的字迹变得更加工整美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书写过程中展现出了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这种品质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写字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融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发展。例如,在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书法创作;在美术课上,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美化汉字;在音乐课上,通过节奏感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书写流畅度等。通过这些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之,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及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