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师道尊严”在“文革”中遭到严厉的批判以来,尊师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学校的领导不敢提,普通教师就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说了,生怕人家给你扣上“师道尊严”的罪名。可是,教师们越是小心翼翼,学生们却越不买你的账;你越是称学生为上帝,学生却越是不尊重你。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怪现象。目前,在许多学校里,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学生问完问题也不向老师道一声谢的已是平平常常,有的学生还给老师起绰号,甚至公然在课堂上辱骂老师的事也屡见不鲜。在笔者所在的县城里,有一所响当当的重点中学,它的校长在社会上备受人们的尊重,可是在校内却有学生骂他是“监狱长”(写在饭票的背面)。另一所私立中学的丁校长,教育、管理都不错,可他的学生却公然称呼他为“丁春秋”(系金庸小说中的反面人物),遗憾的是这位丁校长开始还不明白学生如此称呼的用意。还有一位生活指导老师(系女性),负责管理女生寝室,因平时管得严了点,女生们就公开称她为“X嬷嬷”(即修道院的修女)。至于学生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不敬之辞,那就更多了,随手拈来,光绰号就有一大箩筐。什么“别里科夫”(指多管事的老师),“奥楚蔑洛夫”(指对领导很尊重的老师),“王熙凤”、“贾政”(指管得很严格的老师),“贾琏”、“西门庆”(指对女生多关心一点的男老师),“孔乙己”(指语文老师),“假洋鬼子”(指外语老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多指体育老师)等等,应有尽有。更令人尴尬的是,在请学生给老师们评教时,有的学生竟在“给老师的建议”一栏里,写了些非常不该写的话,甚至有讽刺老师生理缺陷的内容,什么“矮脚狗”你走路的姿势真优美,“芦柴棒”小心西北风把你吹倒,“柴油桶”小弄堂里最怕遇见你,“破铜锣”最喜欢你美妙的歌声,等等,对老师们的一些生理缺陷进行挖苦和嘲笑。按理说,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这种现象却屡见不鲜,不禁让人深思。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学生个人的素质问题,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反思。首先,社会风气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一些家庭过分溺爱子女,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此外,网络文化的兴起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如网络暴力、恶搞文化等,这些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从而错过了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佳时机。同时,一些家长自身的行为模式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态度粗暴,不尊重长辈,这种行为模式很容易被孩子模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再者,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却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为此,学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动中来。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媒体应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解决青少年不尊重老师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