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审美活动或审美文化研究中,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我们姑且称作问题1),如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世界各民族关于美、审美和艺术是怎样看的,怎样表述的,它们之间有无不同,有哪些不同?人类的美学思想、艺术意识是如何发展的,其间的历史轨迹和演变趋向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直接呈现在审美文化之“显性”层面、文本层面、事象层面、历史层面的问题,都是美学、文艺学、比较美学、美学史或审美文化学(史)等学科需要而且可以直接作出阐述和解答的问题。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人们已经做了很多,而且也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典性的学术成果。这一点有目共睹,毋庸赘言。不过还有另一类问题(我们姑且称作问题2),这就是对“问题1”再作出“究竟为什么会如此”的进一步提问。比如我们发现在人类的史前审美文化中,西方多出土洞穴壁画和人体雕塑,而我国则多出土彩陶画和岩画;西方多画的是大动物(如野牛、野马、猛犸、牝鹿等等),而我国则多画的是小动物(如鸟、鱼、蛇、蛙等等),对诸如此类的差异,我们在艺术史、审美文化史等学科中都进行了概括和描述,但如果进一步追问: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得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依据(基因)何在?这些动物形象画的“原始意蕴”到底是什么?等等,这就不是一般的艺术史、审美文化史所要和所能解决的了。又比如,在一般美学史、审美文化史研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概括和表述:在审美思维形式上,西方美学的传统是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美学则是经验的、直觉的、体悟的;在审美感受和艺术方式上,西方的传统是偏重向外的、认知的、摹拟的、写实的,而中国则是偏重向内的、体验的、表情的、写意的;在审美把握形态上,西方有较多的对立色彩、冲突因素、崇高气象,而中国则更多一些和谐的、阴柔的特质。
对于这类“问题2”,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中寻找答案。首先,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了各民族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的史前文明多分布在开阔的草原和森林地带,这里的大动物成为狩猎的主要对象,因此,洞穴壁画中多见大型动物的形象,这不仅是对生活现实的记录,也是对力量和勇气的崇拜。相比之下,中国的史前文明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以农耕为主,小动物如鸟类、鱼类等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其次,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理性与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审美观念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的基础,他们认为美是理念的体现,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种观点强调了客观性和普遍性,使得西方美学倾向于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以及儒家的仁爱之道,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的表现,艺术创作追求的是意境和神韵,而非简单的形似。
再次,从社会制度和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也会对审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经历了封建制、资本主义等多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推动了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的审美倾向。而在东方,尤其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使得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的传承更为连续。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如山水画的意境、书法的韵律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影响审美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强调原罪和救赎,这种宗教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其审美取向。例如,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多以表现神圣和庄严为主题,通过夸张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而在东方,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宗教观念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表现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如禅宗绘画中的空灵意境,道家山水画中的自然和谐。
综上所述,“问题2”涉及的深层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为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和欣赏各种文化中的美学成就,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化对“问题2”的探讨,不仅要关注表层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现象,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动因。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如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审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的审美文化,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