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称谓语的选择与顺应论 >

称谓语的选择与顺应论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言者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谓语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称谓语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语项,可以说,言语交际双方所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是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语表达出来的。一、关于称谓语(一)关于称谓语的界定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而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郑尔宁,20xx)。而《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本文采用《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不对二者加以区分。(二)国内外关于“称谓语”的研究1.国外研究关于“称谓语”这一课题,国外有许多论文和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研究。早期多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称谓语的一种形式——名字和身份以及“自我”之间的关系(Ellis&Beechley,1954;Houston&Sumner,1948;Busse&Seraydarian,1979)(转引自Thomson,20xx)。60年代开始社会语言学被引入称呼语的研究,Brown&Gilman(1960)从“权力”(power)和“聚合”(solidarity)这两个角度研究印欧语系第二人称tu(你)和vous(您)这两种形式的用法;Brown&Ford(1961)研究了美国人常用的头衔加姓和单称名这两种称呼形式(Fasold,20xx)。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名字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含义(Lieberson,1984;Bright,20xx;Kirwin,20xx)(转引自Thomson,20xx)。

  2.国内研究我国对于称谓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称谓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称谓语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如周有光先生在《现代汉语称谓语研究》一书中指出,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周有光,20xx)。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称谓语的研究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视角。例如,李宇明教授在其著作《汉语称谓语研究》中,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称谓语的选择与社会身份、交际目的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李宇明,20xx)。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环境下的称谓语也成为了研究的新热点。网络称谓语具有匿名性、随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社会规范的限制,呈现出更为自由和多元的形态。例如,陈原教授在《网络时代的称谓语研究》中,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称谓语的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认为网络称谓语的创新和发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陈原,20xx)。

  二、称谓语的功能与分类(一)称谓语的功能称谓语不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首先,称谓语具有识别功能,即通过称谓语可以明确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称谓语具有调节功能,通过不同的称谓方式可以调整和维护社会秩序,体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再次,称谓语具有情感表达功能,适当的称谓语可以传递尊重、友好等正面情感,促进人际间的良好互动。最后,称谓语还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许多传统的称谓习惯和用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称谓语的分类根据称谓语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场合,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亲属称谓语,指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称呼的词语,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亲属称谓语不仅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还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角色分工。2.职业称谓语,指用于描述个人职业身份的词语,如老师、医生、律师等。职业称谓语不仅表明了个人的职业身份,还隐含了对职业地位和专业能力的认可。3.社交称谓语,指在正式或非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词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社交称谓语通常较为通用,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背景的人群,体现了社交礼仪和尊重。4.尊称和谦称,尊称用于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如阁下、先生、老师等;谦称则用于表达对自己的谦逊,如晚辈、学生、小弟等。尊称和谦称的使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称谓语的变化与影响(一)称谓语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称谓语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又体现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例如,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称谓语中充满了对上下级关系的严格区分,如主子、奴才等。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平等观念的普及,许多带有等级色彩的称谓语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平等和亲切的称呼方式,如朋友、同事等。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一些新的称谓语应运而生,如网友、粉丝等,这些新兴称谓语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二)称谓语的影响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一方面,称谓语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称谓语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称谓语的变化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变化同样会反映在称谓语的使用上。例如,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使用“女士”这一称谓,这不仅是对女性身份的肯定,也是对女性权利的尊重。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称谓语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称谓语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要求我们在称谓语研究中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探索如何通过称谓语的合理使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对称谓语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在称谓语的使用中体现出诚信和友善,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文化自信,这要求我们在称谓语研究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称谓语作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还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称谓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称谓语的研究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我们期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称谓语研究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