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尽管不像有些人那么乐观,但是总的来讲,这次人类还是防止了最坏的事情发生。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思考现在,而是思考危机之后。我概括了世界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的五个基本的趋势,这些趋势是挑战,也是机会。第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将会降低,储蓄率将会提高。过去美国的高消费率、低储蓄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过去金融体制下,存在巨大的金融泡沫,形成高杠杆率、高负债率的一种极端的结构失衡现象。现在危机捅破了泡沫,人们看到了过去金融体制下的问题,再次重视监管,对各种金融活动、金融机构、杠杆率进行监管,因此美国的储蓄率会相对提高,消费率相对会下降。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如何尽快采取措施,从财税体制、分配体制上,从各种长期的发展政策上调整我们的储蓄率和消费率,使中国经济一方面继续依靠出口市场促进增长,另一方面要依赖中国自己的消费需求,开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要更加均衡,使我们的增长更加迅速。第二,回归实业。中国当然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但是世界过去几十年金融业发展严重泡沫化,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础,产生了大量的风险。现在到了反思的时候。中国金融业是落后的,需要继续发展,这毫无疑义。但是中国仍要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从经济学的基本道理来讲,没有哪个行业更高级,没有哪个行业永远的利润率更高,制造业利润来得慢一点,但可能风险更小。这次制造业当然也受到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还有没有发展空间?一般服务业要靠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才能发展。金融服务业也要依靠人们收入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全世界如果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空间越来越小,金融业等其他行业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我们人人都在穿皮鞋、袜子,随着收入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买皮鞋、袜子,这就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绿色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绿色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绿色经济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四,科技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中国将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将面临深刻变革。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决策机制不健全、代表性不足、效率低下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主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我们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增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互联互通,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注入正能量。
总之,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面临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同时,中国也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又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