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和农民增收举措,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突出重点重抓,提升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一)坚持双发力增产增收。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在xxx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xxx亿斤以上。组织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促进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完善粮食和油料生产扶持政策清单,做好农资供应保障。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引导优质优价收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收储及调控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发布渠道,更新农业气象服务群组。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坚持多元化食物供给。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实现农林牧渔各业并举。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能繁母猪存栏量达x万头、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xxx家以上,水产品产量达x万吨。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xx%。推动全链条全环节节粮减损。
(三)坚持高质量耕地保护。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良田粮用。落实国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有关要求,将各类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优秀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种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推广智能温室、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建设数字化农场,探索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加强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八)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九)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探索设立农村产业基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秸秆还田、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十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河塘沟渠、畜禽养殖粪污等,营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十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十三)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十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物、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