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也产生伟大的精神。上个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模范事迹曾传遍神州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忘我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90年代,地委书记孔繁森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再次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典范。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郑培民以他“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伟大的公仆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意义,是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郑培民精神就是公仆精神。
什么是郑培民精神?郑培民精神就是“公仆”精神,就是“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郑培民有一颗公仆“心”。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党员干部也好,与人民群众贴不贴心,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紧不紧,关键在于是不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郑培民就是这样的贴心人,他有一颗公仆心。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书记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饭食也嚼得津津有味。
其次,郑培民有一份公仆“情”。这份公仆情,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感情。在湖南,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像我的好兄长。”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平等的关系,才能让他们自信地将一个省委副书记称为自己的朋友?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郑培民有一份公仆情。最后,郑培民有一种公仆“能”。领导干部不但要有公仆心、公仆情,还要有公仆能。这个“能”,就是能力,就是本领。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郑培民同志在工作中不仅有心、有情,更有能力。他在任期间,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善于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推动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
郑培民的精神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深刻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需要一大批像郑培民这样心中有民、肩上有责、手中有方的好干部。他们能够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应该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时,郑培民精神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将郑培民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郑培民同志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又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要借鉴郑培民同志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再如,在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我们要学习郑培民同志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高尚情怀,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郑培民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一座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