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 >

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

  轻声作为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轻声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轻声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近年来人们对轻声的认识和理解。

  一、轻声的性质

  1.1 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厉为民先生认为:“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可能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但赵先生对轻声的论述相当简单,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1.2 随着语言的发展,轻声成为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几乎每一种教材,每一部现代汉语的理论著作都要把它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论述。据统计,国家语委编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50篇朗读范文后的语音提示里,一共是815个语音提示音节,轻声音节360个,占提示音节总数的44%。由此看来,在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轻声把握得准确与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说明轻声在汉语语音中的重要性。1.3 轻声概念在汉语语音学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十年代高景成先生认为:“北京语音因受外来语的影响,新词的增加,轻声有逐渐衰退的趋势”。事实正好相反,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语32540个,其中轻声词共2164个,占双音节总数的6.65%。轻声在口语、特别是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十分活跃。在文艺作品中,轻声音节占全部音节的比重达15—20%。现代汉语中,平均每5—7个音节就有一个轻声音节。轻声的使用越来越平凡,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轻声性质的界定始终不能统一。1.4 五十年代,张洵如先生认为轻声是汉语的第五调。直到现在,还有人大声疾呼“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

  二、轻声的功能与作用

  2.1 轻声在汉语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轻声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义或词性,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东西”一词,重读时指代具体物品,而轻读则表示方向。又如“玻璃”一词,重读时指透明材料,轻读则特指镜子。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轻声在汉语表达中的灵活性和重要性。此外,轻声还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自然。2.2 从语音学的角度来看,轻声的使用能够减轻发音器官的负担,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在快速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的轻声使用可以使说话者更加轻松地完成对话,同时也使得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因此,轻声不仅是一种语音现象,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工具。2.3 轻声在方言中的表现也值得关注。不同地区的方言对轻声的使用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则,这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东北方言中轻声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在南方某些方言中则相对较少。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轻声的数量上,还包括轻声的具体位置和变化规律等方面。2.4 然而,轻声的这些功能和作用并非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尤其是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轻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些地区由于方言习惯的影响,轻声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不仅影响了普通话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区域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加强轻声的教学和研究,提高人们的轻声意识,对于促进汉语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轻声的形成机制

  3.1 轻声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从生理角度来看,轻声的产生与发音器官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当说话者在发音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发音器官,尤其是声带的振动减弱时,就会产生轻声效果。这种放松可能是为了减少发音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3.2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轻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和情感状态下,会采用不同的语音策略。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轻声,以表达亲近和温暖;而在正式场合,则可能更多地使用重音,以体现庄重和严肃。这种心理上的选择性使用,使得轻声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微妙的语言信号。3.3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不同社会群体对轻声的使用有着不同的偏好和习惯。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轻声被视为礼貌和谦虚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认为是缺乏自信或不够坚定。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轻声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4 此外,轻声的形成还受到语言内部结构的影响。在汉语中,轻声通常出现在词尾或句末,这是因为这些位置的音节在语音链中处于较弱的位置,容易受到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变得轻化。这种语言内部的规律性,使得轻声的使用具有了一定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四、轻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4.1 当前,轻声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轻声的定义和分类尚未达成共识。虽然大多数学者认同轻声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但对于其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各不相同。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声调变异,有人则认为是一种独立的音位。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了轻声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困难。4.2 其次,轻声的生成机制还需要更加精细的实验研究。目前,关于轻声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微观分析,通过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揭示轻声形成的详细过程和具体机制。4.3 再者,轻声的社会语言学意义也有待进一步挖掘。现有的研究多关注轻声的语音特征,而对于其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轻声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功能和价值。4.4 最后,轻声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为轻声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轻声的使用技巧。4.5 总之,轻声作为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汉语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轻声研究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汉语的发展和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轻声作为汉语语音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汉语使用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轻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音系统,更好地把握汉语的语音规律。同时,轻声研究也为汉语教学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轻声,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为推动汉语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