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让我这个对中国前景还算乐观的人也不禁忧心忡忡,一直在高喊“可持续发展”的背后,仍然是各级官员的激情演讲,居功请赏;是各个利益主体的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是社会公众的麻木不仁,自我陶冶。中国人,是到了该醒醒的时候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强烈欲望,环境和资源问题早就被抛之脑后,并且使之越落越远,因而这些问题就越积越深,最终尝受这种痛苦的是我们自己,可我们却在乐此不疲地向前奔跑着。文章反映了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给环境和资源所带来的巨大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资源的极度消耗。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几乎化为泡影,中国人心目中的增长也面临着极限。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中国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忽略或重视程度不够。纵观历史,也许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经济的发展,一切以GDP的增长为评判标准,而从不顾及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这我认为应该从邓小平说起,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提出者,是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过许多关于发展的经典论述:“发展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等等,后来确立的总路线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而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它奉为“圣旨”,坚定不移地执行。再加上穷惯了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导致了官员的政绩观变成了GDP观,GDP的增长幅度成为一个官员政绩大小的核心指标,其他的一切如民生、教育、养老、环境等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后来到了邓小平晚年他说,中国现在出现的问题可能远比以往没有发展起来的中国出现的问题多,邓小平在最后也意识到仅仅强调发展给中国所带来的问题之复杂。可是当时这列中国的大火车已经驶入经济的泥潭再也出不来,索性就一直走到现在,甚至未来。
二、经济的发展与政绩的过分统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官员政绩之间存在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一方面,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一些短视的行为,比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放任环境污染等。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够提升地方经济的表现,但从长远来看,却会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福祉。另一方面,由于GDP成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官员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激进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不考虑这些措施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还可能导致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缺失,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法律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监管机构的力量有限,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很多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查处。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违反环保法规,违法排污、非法开采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使得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不仅限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因此,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公众环保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体系中对环保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仍然抱有“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环境保护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这种思想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还会阻碍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实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从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公众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未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