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患之间已经失去了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尊重与信任,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矛盾重重。据中华医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的调查,20xx年医疗纠纷发生率为98.4%,其中三级医院中医疗纠纷多于30宗的占24.5%,一年内全国医疗纠纷索赔金额超过42亿元,约占全国医疗收入的6%;20xx年6月更是一个“黑色六月”,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5起“血溅白衣”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患矛盾不仅未见缓和,反而愈演愈烈,医患矛盾已经成为媒体的焦点,医疗的痛点,司法处理的难点。笔者就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和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1.1部分医务人员违背职业适德,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存在信任危机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崇高的行业,但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难免有些医务工作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不强,对待患者冷言冷语,不能积极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让患者觉得看病堵、看病窝心。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医务人员因为经济收入与付出不对等等原因,不能抗拒利益诱惑,致使违背职业道德,违规向患者收取红包,出现了拿医药回扣、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等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甚至使得当前大众对医务人员产生了信任危机。据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0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互相信任的比例为25.9%,这种不信任正逐步演变为“集体不信任”。
1.2少数医务人员业务不精,致使其威信下降
极少数医务人员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情况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权益,也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专业形象和威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部分医务人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此外,一些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例时,往往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避免承担风险,这种做法虽然减少了医生的职业风险,但却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1.3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加剧了医患矛盾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使得大医院的医生工作压力巨大,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患者不得不选择前往大医院就诊,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大医院的医疗压力,从而加剧了医患矛盾。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均衡还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医疗体系的不满。
1.4患者及家属的过高期望与现实差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医疗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即便是在医疗条件和技术都十分先进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每一个治疗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及家属往往对医疗结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就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医患冲突。此外,一些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不足,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也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
1.5法律法规不完善,维权途径有限
目前,我国关于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患者在遭遇医疗纠纷时,往往面临维权难的问题。一方面,医疗纠纷的鉴定程序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很多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承受高昂的鉴定费用,最终放弃维权。另一方面,现有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第三方介入,导致患者在维权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部分医疗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采取拖延、隐瞒等方式应对医疗纠纷,使得患者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
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2.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要及时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同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改善就医环境,提供更加温馨、便捷的医疗服务,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
2.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供需矛盾
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府应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其硬件设施,提升其服务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全科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2.3加强医疗科普宣传,引导合理就医
针对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不足的问题,应加大医疗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医疗机构应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网络、社区讲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科普活动,普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引导其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盲目追求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从而减轻大医院的医疗压力。此外,还应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医疗秩序。
2.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患者权益
为解决医疗纠纷处理难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认定标准,为患者维权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医疗纠纷处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一起医疗纠纷案件。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诉讼、仲裁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维权途径。此外,还应加大对医疗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净化医疗市场环境,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2.5加强医患沟通,建立互信关系
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医患交流活动,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充分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其可能的风险,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