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学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思考 >

学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新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中说到,“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决定高等教育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学校充满青春朝气的动力源泉和大学精神传统的寄托,更是民族未来的灵魂。现代教育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在大学教育中,教育学生的重担落在了教师身上,面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多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余翔林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师的政治观点、治学态度、人格品德、精神气质,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无形的熏陶,并有巨大的感召力,甚至会对学生一生的人生道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产生怎样的教育成果起到重要的因素。高校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以下我们通过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对它们分别进行理论分析。

  一、通识课程的博弈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学生们是如何对待通识课程的。对待通识课程,学生有三个选择策略:①去认真听课。②去上课但不听课,而做其他事情或是睡觉。③逃课。由于学生的能力与志向不同,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学生进行博弈分析。

  1.想考研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想考研意味着他们现在必须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他们中的每个人会这样想:如果其他也想考研的同学采取的是策略①,而自己采取策略②或策略③,则在求学方面我会落后,我不仅要在课后为期末考试能考个好成绩而花时间,今后可能还要为了考研再次上这门课程。如果其他人采取的是策略②或③,而自己采取策略①,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感觉吃亏,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课程上,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投入将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自己在考研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对于想考研的学生而言,选择策略①是最优的选择。

  2.不想考研的学生。这类学生对待通识课程的态度则更加多样化。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通识课程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帮助不大,因此倾向于选择策略②或③。然而,这种选择可能忽略了通识课程对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通识课程通常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极为重要。因此,即使是不想考研的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通识课程的价值,尽量选择策略①,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二、专业课程的博弈分析

  与通识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更直接地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因此,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态度往往更为认真。然而,即使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选择策略,这些策略的选择同样受到学生个人目标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1.对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认真听讲,还会主动参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因此,选择策略①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能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对专业兴趣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不如前者那么强烈,但他们仍然意识到专业课程对于毕业和就业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采取一种较为平衡的策略,既不会像对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那样全身心投入,也不会完全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这类学生的选择策略可能是介于①和②之间的某种形式,如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课程讨论,完成必要的作业和考试准备。这种策略既能保证他们在专业课程上达到基本的要求,又不至于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活动。

  三、教师角色的博弈分析

  在上述学生选择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可忽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选择策略。

  1.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减少选择策略②和③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进而选择逃避或消极应对。

  2.教师的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反之则可能导致学生采取功利性的学习态度。例如,如果教师过于重视期末考试的成绩,而忽视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能会导致学生只关注应试技巧,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好地吸收知识。

  四、政策层面的博弈分析

  除了学生和教师的个体选择外,高等教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政府和高校管理层应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优化课程设置。政府和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确保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同时,还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教育教学的效果,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政府和高校应该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总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生、教师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