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村农民增收的困境与思考——以XX县XX街道XX居委会为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日益扩展,当城市化浪潮涌向城市周边的农村时,许多城市周边的村庄,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最先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有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蔬菜和畜禽基地,有的则兴办了许多小微企业和园区,这部分村庄的农业用地逐渐被征用,村民和村集体产业也陆续非农化,这些村庄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称的城郊村。城郊村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也是城镇化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城郊村作为一个特别的区域化发展单元,可以说浓缩了目前城乡发展中的许多得失,城郊村的发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局。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把城郊村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为此,20xx年5月,我校组成了一个课题调研小组,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调研小组一行3人深入到XX街道办事处、XX农业示范园区、农林局、城建局等多家单位,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调研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城郊村农民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特别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重点调研了XX街道XX居委会。
一、城郊村的内涵及其案例介绍
(一)城郊村的内涵。城中村、城郊村是指那些农民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已为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实质上仍为农业户籍,保留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管理方式的社区。这种特殊的社区形态,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村,也不同于现代的城市社区,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城郊村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也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复杂性。城郊村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挑战。
以XX县XX街道XX居委会为例,该居委会位于县城近郊,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人口20xx余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占90%以上。近年来,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XX居委会周边的工业区、商业区相继建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加之产业结构单一,居委会内的大部分农民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水平较低,且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此外,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居委会内部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郊村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XX居委会的调研发现,尽管该居委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增收依然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土地资源的限制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益提升空间有限。其次,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撑,导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再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往往会导致收入大幅下降。
二、城郊村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土地资源的约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城郊村而言,土地资源的稀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农民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剩余的土地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地力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难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更多的收益,进一步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的单一。城郊村的产业结构普遍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撑。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而且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减少;而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增加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三)科技文化的滞后。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当前,城郊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这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增收的潜力。一方面,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城郊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在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时,农民往往因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而陷入困境,严重影响了其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风险抵御能力,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城郊村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针对城郊村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此外,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让农民能够从土地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解决城郊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城郊村的区位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兴办家庭农场、农家乐等小微型企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三)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意识;三是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城郊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风险抵御能力。一是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二是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农民看病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三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给予及时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四是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民子女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总之,城郊村作为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只有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文化培训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破解城郊村农民增收面临的困境,推动城郊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