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本文对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心理作了浅显的探讨,认为主要是内容的禁忌和表达中的礼貌这两种心理在起作用。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 禁忌 礼貌原则
引言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促使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委婉语的产生主要是心理作用,一般学者都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礼貌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基础,只是学者们的表述不太一致。贾萍、张素敏在《不同心理基础委婉语的运用》文中是分成四种来表述的: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恐惧的委婉语,2. 心理基础为尊重的委婉语,3. 心理基础是为了粉饰和掩盖真相的委婉语,4. 心理基础是为了减少负面影响的委婉语。李建功在《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探析》文中也介绍了四种:忌讳心理,2. 礼貌心理,3. 权势心理,4. 自我保护心理。韩银燕、刘蕾在《从心理因素看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中认为是禁忌和礼貌是主要的心理基础,但是没有仔细分析。我们也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主要的心理是“禁忌”和“礼貌”,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汉语委婉语作一探讨。
2.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谈吐优雅”。它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的或是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替代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尤为常见,不仅体现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也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正式文件等多领域。汉语委婉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特质,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的敏感度逐渐提高,更加注重言语的得体性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委婉语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增加。
3. 禁忌心理下的委婉语
禁忌心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根植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厌恶或尊敬之中。在汉语中,禁忌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疾病、贫穷等负面话题的回避上。例如,“去世”、“逝世”、“仙逝”等词汇常被用来代替“死”,以减轻听者的情感负担,避免直接提及死亡带来的不快。这种避讳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体贴与关怀。此外,对于一些可能引起不适的话题,如身体缺陷、个人隐私等,汉语中也有相应的委婉表达方式,如“不方便”、“有点小问题”等,这些表达方式既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又维护了双方的关系和谐。
4. 礼貌原则下的委婉语
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流时尽量做到尊重他人、避免冒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委婉语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在汉语中,为了体现礼貌,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劳驾”等,这些词语虽然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但却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冲突的发生。特别是在涉及请求、批评或拒绝等敏感话题时,委婉语的使用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需要向他人提出批评时,可以采用“您的看法非常独特,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又避免了直接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可能性。同样,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也可以通过“我非常理解您的情况,但目前我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等委婉的说法,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不失礼貌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
5. 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委婉语不仅是语言层面的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委婉语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此时,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可以有效缓和紧张气氛,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其次,委婉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对外交流时都希望能够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通过使用委婉语,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增强他人的好感和信任感。最后,委婉语还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了解并掌握对方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委婉语的使用规则,对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论
综上所述,汉语委婉语的产生主要受到禁忌心理和礼貌原则的影响。这两种心理因素不仅决定了委婉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使汉语委婉语更加符合现代交际需求,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委婉语虽好,但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产生误解。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既礼貌又有效。
总之,深入研究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心理及其社会功能,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体系,还能为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指导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