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育模式 拓宽发展路径
x县辖x个乡镇(街道),总人口x万人,其中乡村人口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x%;国土面积x平方公里,现有耕地x万亩;主导产业为水稻、油菜、生猪、蔬菜、油茶等,特色产业为茶叶、水果、湘黄鸡、中药材等。近年来,我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为己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称号。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我县农广校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以“三个提高”为融合点,抓好“学前”培育对象遴选
一是广泛宣传提高知晓率。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大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青年等选择回到农村。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张贴招生广告,出动流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横幅,并在组织学员外出观摩学习时,在大巴车身贴上宣传标语,发放的学习袋上印制培训项目名称,让学员穿上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文化衫,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培训政策的知晓率,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人群特别是返乡创业者参加培训。
二是重点动员提高精准率。我们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一起进行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和问卷调查,走访农户,到各职能部门进行调查,邀请各乡镇农综中心负责人召开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安排会等。利用各乡镇农技站对本地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较为熟悉的资源优势,由农技员在本乡镇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进行走访宣传,对有学习愿望、较高学历层次、较为年轻的农民进行摸底入库,从而提高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精准率。
三是紧贴需求提高主动率。积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引导从事相关行业的农民主动参加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近年来,我们与林业、畜牧、水利等部门紧密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培训班,如林业种植技术培训班、畜牧业管理培训班、水利工程管理培训班等。通过这些培训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三个注重”为核心,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邀请农业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员到田间地头、农业企业、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中,我们不仅讲解了水稻的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理论知识,还带领学员到水稻生产基地实地考察,现场演示插秧、施肥、灌溉等操作技巧。
二是注重个性化培训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员,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学员的实际需求。对于种养大户,我们重点培训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返乡创业者,我们则侧重于市场分析、创业指导等内容。通过这种分层分类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注重跟踪服务和后续支持。培训结束后,我们建立了学员档案,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学员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同时,我们还搭建了学员交流平台,促进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例如,我们成立了高素质农民微信群,定期发布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料,帮助学员及时掌握行业动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以“三个强化”为保障,推动培训工作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了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培训工作考核机制,将培训效果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进一步激发了各方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培训经费充足。同时,我们还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培训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我们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出资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培训教师。一方面,我们从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对本土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我县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为实现农民富裕、农业强盛、农村美丽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