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是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提高普法实效。
一、现状分析
以往法治宣传,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这些媒体,在以往的法治宣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技术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应用,在近年来更是从边缘走向主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随时发出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在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传导以及公众参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过去那种发发文件,组织一两次讲座的做法已经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法治宣传要做好做实,发挥法律的引领教育作用,就需要对于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新媒体的“新”在于其传播的信息更多的是受众主动接收愿意吸取的,这样就比传统被动接收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再加之,新媒体还注重便捷的互动交流,这样也能拉近受众与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开展法治宣传的过程中,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完全有必要在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方面下功夫,提高法治宣传的实效性。
二、基层建立新媒体法制宣传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我们要推进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对于县(市、区)基层,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缺乏专业的人才。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法制教育工作,引进的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律,同时还要对基本的网络、视频、音频等技术熟练掌握,能够制作简易的动画,对文字、图片的处理也要有一定的能力。然而,当前许多基层单位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现有的工作人员往往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导致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维护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相关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也面临着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这对基层单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资金投入不足。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硬件设备的购置、软件系统的开发、内容创作的投入等。然而,由于基层财政压力较大,用于新媒体普法的资金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媒体普法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了新媒体普法的实际效果。
(三)内容创新难度大。新媒体普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内容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关注,对内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内容要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传递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法治习惯。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他们对社会热点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受众的兴趣点,创作出既有吸引力又具教育意义的内容。
(四)受众接受度参差不齐。虽然新媒体普及率较高,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群体普遍对新媒体较为熟悉,接受度高,而中老年群体则可能因为操作技能不足等原因,对新媒体的使用存在障碍。此外,部分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情况不佳,也会影响新媒体普法的效果。因此,在推进新媒体普法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普法信息能够有效覆盖到各个群体。
(五)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这种滞后性可能导致在新媒体普法过程中遇到法律空白或模糊地带,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例如,如何界定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合法性,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为新媒体普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新媒体技术培训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二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懂法律又擅长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媒体普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新媒体普法事业。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一是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增加对新媒体普法项目的资金投入,确保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得到保障。二是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如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项目等,拓宽资金来源,缓解基层财政压力。三是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新媒体普法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一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精心策划和制作高质量的普法内容,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H5等新兴传播形式,丰富普法手段,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加强与知名网站、APP等平台的合作,拓宽普法信息的传播渠道,扩大普法覆盖面。四是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受众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和调整普法策略。
(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一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填补法律空白,明确新媒体普法的法律边界,为新媒体普法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新媒体普法的成本,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媒体普法活动。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审核管理,确保普法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强化受众参与和社会动员。一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新媒体普法活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开展线下互动活动,如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增强普法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法治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总之,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新媒体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