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监督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监督。标准词义监督:(拼音 jiān dū,英语 supervise)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2. 监督的历史沿革。《后汉书·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 清代设十三仓监督。清末学堂亦设监督。从古代到现代,监督的概念和实践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但其核心始终是确保各项事务按照既定目标和规范进行,防止偏差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 现代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通过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民主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和程序性的监督,通过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依法履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舆论监督是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和人员改进工作,提高透明度。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油气田企业实施大监督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建设领域是易发多发腐败问题的高风险领域。油气生产单位主要职能是原油生产、注水和输送,围绕这座没有围墙的工厂,与油气生产密切相关的工程建设、资源勘察、上钻协调、油气测试、新井投产、老井恢复、地面建设、措施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进行。这些工程的特殊性,使资本运作密集,对外联系业务繁多,工程物资采购量大,人员调动频繁,增加了腐败的诱因。面对巨额资金,管理上稍有疏忽和漏洞就极易出现问题。企业领导人员在工程分包队伍选择、物资采购、设备选商等环节,容易发生腐败问题。此外,基层项目部,在废旧物资设备处理、工程分包、劳务队伍选用、验工计价、工程结算等经营环节也极易发生不廉洁行为。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纪检监察、审计和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首先,监督力量分散,缺乏统一协调。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虽然职责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其次,监督手段单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传统的监督方式多依赖于事后审查和检查,对于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的重视不够,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再次,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复杂的监督任务,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盲区,导致监督责任难以全面落实,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的步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构建油气田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科学、高效、严密的监督体系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油气田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监督工作的水平和效能,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油气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众多,既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也有管理风险、廉政风险。特别是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一旦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大监督体系,加强风险防控,是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三)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必须通过构建大监督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转变。通过强化内部监督,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同配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外部监督,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四、构建油气田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完善监督制度体系。制度是监督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监督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内部监督工作条例》、《纪检监察工作实施细则》、《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应明确监督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与时俱进,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优化监督机构设置。监督机构是监督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要根据企业规模和业务特点,合理设置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监督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监督格局。同时,要加强监督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监督人才,提升监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要建立健全监督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监督合力。
(三)创新监督方式方法。传统的监督方式多依赖于事后审查和检查,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监督方式方法,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督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潜在风险;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监督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区块链,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要注重监督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业务领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监督措施,确保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四)强化监督结果运用。监督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监督结果运用机制,将监督结果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严肃问责,防止问题反弹。对于监督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同时,要加强对监督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加强监督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监督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监督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要将监督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监督氛围。同时,要注重监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结合企业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监督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构建油气田企业大监督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监督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大监督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监督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同时,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保障。构建大监督体系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要加大对监督工作的投入,确保监督机构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设施。同时,要注重监督信息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督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要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责任落实。构建大监督体系,关键在于责任落实。要建立健全监督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督责任,形成层层传导、逐级落实的责任链条。要将监督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监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要加强对监督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确保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四)加强内外联动。构建大监督体系,既要注重内部监督,也要注重外部监督。要建立健全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外部监督力量的沟通合作,形成内外结合、多方参与的监督格局。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六、结语
构建油气田企业大监督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监督制度体系、优化监督机构设置、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强化监督结果运用、加强监督文化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网络,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为构建油气田企业大监督体系、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