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构成加以明确,并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 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这不仅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期待,而且根本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建设的未来叙事和发展逻辑。作为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原创性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就绝不能脱离精神层面上的充裕而只专注追求物质层面极大丰富的单向度境界,而是要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纳入其中,在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与精神生活充实的美好愿景中达成人生命中的特殊意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梦想浇筑更加丰富、更为充盈的精神动力。下面,我将围绕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内涵境界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出场语境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文化力量,深刻彰显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未来趋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绝不能脱离思想文化和历史现实,它是基于现代化发展语境的全新话语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文化基因。
(一)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精神生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在人的世界中,精神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的“自由发展”不仅指物质上的自由,更包括精神上的自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劳动首先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同时又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里强调了劳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也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享受中,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精神生活的培养和提升。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文明建设之中,使之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与境界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仅是增加文化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与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等各个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民族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例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体验平台,让文化产品更加贴近群众、走进生活。
(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路径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要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读书活动、体育赛事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提升文化产品质量
文化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我们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监管和评价,确保文化产品健康向上、富有正能量。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同时,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要注重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创造良好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总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