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的重中之重。本文阐述事中事后管理的内涵及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归纳基层税务部门近年来在推动事中事后管理改革中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剖析目前事中事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关键词:“放管服”改革;税收营商环境;事中事后监管
一、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x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只有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被充分激发。而税收营商环境是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x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的指标包括开办企业要求、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财产登记、获得信贷等11项一级指标,以及更为细化的43项二级指标。自世界银行首次推出《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以来,在纳税指标项下共记录了443项改革,改革数量名列第二,仅次于简化开办企业的要求,其中20xx年实施改革46项。可见各国、各地区对优化纳税以改善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根据调研,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引领的经济结构对营商环境更加敏感,引导地方改变高速增长阶段的“GDP竞赛”模式,建立具有正向激励的“营商环境竞赛”机制,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意义重大。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积极影响
这几年,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税收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得益于各级税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系列举措。事中事后监管是指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完成后,通过各种方式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一监管模式的转变,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还促进了公平竞争,增强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
首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助于构建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守法诚信的企业给予更多便利和支持,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了公平的竞争条件。例如,某省税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出一批存在虚开发票嫌疑的企业,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查处,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保护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其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大量前置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通过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团队的建设,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动态监管和服务。比如,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集纳税申报、发票管理、风险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税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再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新的监管模式下,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还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此,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其健康发展。如某市税务局联合当地科技局开展“税企同行·创新未来”主题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企业解读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导其合理规划财务,降低运营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和发展动力。
最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多变,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税务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之一,在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税收征管,及时掌握其经营状况和风险点,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加大对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例如,某省税务局与省公安厅密切协作,成功破获了一起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的重大网络传销案件,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仅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税务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水平,为营造更加优良的税收营商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