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5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中“产业兴旺”作为振兴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农业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走低,加之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强,在畜禽治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落实河湖长制专项行动中,一批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种养产业被清退出市场,传统的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消费需求,农业发展的动能转换已迫在眉睫。201x年底,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补短板推动农产品供给端提质增效,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增强的目标。而在现实工作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缺乏,土地零散化碎片化的低效利用、农产品质次价低等问题成为困扰农业转型发展的“拦路虎”。如何破除瓶颈,加快产业转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1.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推动人才资金回流农村。产业发展快全靠能人带,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回流,是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强化情感融合,吸引市民下乡带活农民。抓住市民回忆乡愁,追求归园田居生活、下乡养老的心理,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风情民宿,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农村住得下、吃得好、消费得了。强化情感联络,吸引能人回乡激活农业。大打乡情牌,出台鼓励政策,引进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促进“农业+”转型提升,推动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教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强化情感招商,吸引企业兴乡盘活农村。大力引进发展农业有眼光、有情怀的企业回乡投资兴业,盘活农村宝贵的生态资本,让企业的品牌优势、产业链条、市场渠道辐射周边,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2.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推动农业智能化、精准化管理。通过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预警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合作,共同攻克农业技术难题,培育适合本地环境的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此外,还应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指导,提升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应立足地方特色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农产品品牌。比如,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具有故事性的农产品包装设计,讲好产品背后的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利用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追根溯源,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从而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4.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绿色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农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转变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友好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如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公平分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果。可以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盟等形式,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谈判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保障农户的基本收益。还可以探索股份合作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企业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总之,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