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基层减压减负的可行举措与长效机制建设 >

基层减压减负的可行举措与长效机制建设

  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实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向基层延伸,基层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社会综治方面的事务越来越多,加之形式主义的泛滥,基层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政府行为问题。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党中央统筹安排,将201x年定位“基层减负年”,部署在全国开展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结合各自实际,陆续出台相关措施,为基层减压减负,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基层干部的广泛好评和人民群众的积极肯定。但是,在整体工作推进中,个别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只关注眼前、只注重表象等问题,缺乏动真碰硬的举措和长效机制。后基层减负时代,如何巩固减负成效、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归根结底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如何抓落实的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

  思想上:要根治不重视的问题基层减负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症下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具体实践,目的是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问题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上。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基层减负工作不重视,责任层层“递减”,落实层层“降格”,“四风”问题特别是以错误政绩观为代表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大行其道;有的地方“文件式”减负、“口号式”减负、“台账式”减负,欺上瞒下,基层减负越减越重;有的地方把基层减负当作工作政绩,搞做秀式地“做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白头文件代替红头文件、函件代替正式文件、变实地督查为电话和材料督查等形式主义“升级”“变异”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基层减负片面地归结为“精文减会、减少督查”,文件少了,督查降了,但是基层的实际负担并没有减轻,甚至出现了新的形式主义现象。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基层减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要加强理论武装,通过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唯GDP论英雄的思维定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上。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基层减负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决策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项政策符合基层实际,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要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提高工作效率。要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减轻基层负担。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形式主义问题,确保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再次,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要严格管理监督,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要注重典型引领,总结推广基层减负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最后,要在社会参与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基层减负的良好局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基层减负的重要意义和成功案例,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和支持群众举报形式主义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合力。要强化社会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参与基层减负工作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总之,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制度上保障到位,从队伍上建设过硬,从社会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为基层干部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巩固和拓展基层减负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