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乡常青村座落在小兴安岭脚下,嘉伊公路6公里处,与乡政府所在地嘉荫太平林场相连。现有56户,232人,总耕地面积1650亩,人均收入2258元。村党支部现有党员8人。近年来,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这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落后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走上了一条五彩之路。
加强村党支部班子的自身建设1993年,当年仅30岁的刘军同志担任常青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状况是“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道上和稀泥”,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量。能不能改变村里的现状,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关键是看自己这位“班长”如何发挥作用。他是这样做的:一是正确决策。以科学的决策开展工作,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乡党委“三业并举”的总体发展思路的要求,制定出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大搞副业生产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二是率先示范。面对大胆的经济发展思路,村民犹豫不决,不敢迈步,怕搞不好会赔进去。这时党支部书记就成了致富带头人,刘军同志率先搞起了副业生产,养牛、种西瓜,不但没有赔,还赚了钱,开起了食杂店,用事实告诉人们致富之路有多少。一个领导班子有无战斗力,决定着各项事业的成败。为此常青村党支部把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素质。村党支部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及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整章建制,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自1998年起,村里开始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拉近了党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常青村党支部现有8名党员中,六十岁以上的1人,四十五岁以上的3人,三十五岁以下的4人,符合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比例,确保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常青村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村党支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村党支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农民运动会、文艺演出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村党支部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投资改善了村小学的教学条件,邀请优秀教师到村任教,鼓励和支持青少年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再次,村党支部还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建立了困难家庭帮扶机制,定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常青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改造、电网升级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如今,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贯穿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电网改造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可靠,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村党支部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使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常青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一方面,村党支部建立了“村两委+网格员+志愿者”的服务体系,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和多名志愿者,负责收集民意、调解纠纷、提供服务等工作,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另一方面,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村民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解答群众疑问、征集意见建议,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络,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此外,村党支部还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形成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常青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常青村已经从一个贫困落后的边远小山村,变成了一个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成为了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未来,常青村党支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村人民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