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的重要批示,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制度,这既是工作之需,也是发展之求,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近期所学所感,谈四点体会。
一、“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争做党声“宣讲员”。惠企助企政策就算出得再好再及时,如果不能及时传递给企业,那政策只会停留于表面,企业依旧无法摆脱困难;惠民利民措施就算出得再细再多,如果不能及时告知群众,那措施只会在“空中楼阁”,群众依旧无法领取改革“红利”。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能否顺利开花结果,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身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宣传,主动深入工厂车间,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手把手赠送“理论包”“政策包”,将党的“好声音”及时传到企业、农村、社区等地。要善于宣传,注重因地制宜,按需施策,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注重把握宣传方法,通过专题党课、座谈交流、一线宣讲等方式,与企业家、基层群众面对面宣传、问答式交流,做好群众答疑解惑。要优化宣传,突出宣传效果,用“接地气”“通俗化”的语言将政策文件转化为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真心话,让政策措施“易得”、“易懂”,更“易用”。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争做调研“先行者”。基层是一个大舞台、大熔炉,更是一个大课堂,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而脱离基层开展调查犹如“闭门造车”,脱离群众进行研究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注重调研的质量,不仅要看“门面”和“窗口”,更要多看“后院”和“角落”,既要听顺耳之言,也要听逆耳之言,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基层情况。要善于总结,从调研中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调研过程中要注重与群众的互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民心、符合民意。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争做作风“引领者”。良好的作风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四下基层”,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面对矛盾和问题不回避,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增强服务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严守纪律规矩,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风气。
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要争做团结“凝聚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团结是党之福、国之幸,分裂是党之祸、国之殇。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作开展。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和本领。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一言堂、家长制。要注重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任务和突发事件时,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四下基层”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态度,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刻认识“四下基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通过“四下基层”,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四下基层”制度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