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各地持续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村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针对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杂物乱堆的“脏、乱、差”现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生活区垃圾池、垃圾箱设置不合理。有的村庄垃圾池建设太小,如不及时清运易导致垃圾外溢;有的村庄垃圾池建设和垃圾箱配套太少,满足不了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有的村庄垃圾池开口正对着主干道路,倾倒时垃圾容易撒在路上,影响通行和村容村貌的整体感观。二是绿化带管理和维护不到位。有的村庄绿化带枯死树木未及时更换补植;有的村庄绿化带内杂草丛生,围护绿化带的木栅栏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村庄绿化带内存在较多塑料袋、地膜、编织袋等杂物,甚至成为垃圾倾倒场。三是村内及周边道路清洁不及时,公路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牲畜养殖较多的村庄普遍存在因牲畜粪便没有及时清扫路面较脏的问题,没有建设公厕的村庄普遍存在农户私搭乱建厕所的现象,村通公路沿线垃圾池、垃圾箱、公厕设置少,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清洁。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活动,对村民反映强烈和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五堆六乱”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并加强后续维护,确保村庄干净整洁。二是深入开展评选示范活动。结合当地实际,评选“卫生模范村、社、户”,切实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浓厚氛围,树立人人争当卫生模范的良好社会风尚。各苏木乡镇之间加强相互交流,学习了经验、取长补短,争当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先进。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根据村庄规模、常住户数配备保洁设施,根据公里数在道路沿线设置垃圾池、垃圾桶、公厕,进一步充实保洁力量,对保洁员跟踪管理,定期考评、不定期暗访,全面完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维护,包括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绿化带等。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通过PPP模式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上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帮助其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确保所有地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环境卫生服务。
其次,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范围,促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相关工作。此外,还应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标准、技术指南等信息,方便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掌握,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在宣传教育方面,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来。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代际传承的良好局面。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APP等,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让农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在技术支撑方面,应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技术水平。针对当前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如高效节能的垃圾处理设备、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等。同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总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村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谐、文明,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