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区刘李庄村妇女张丽的蔬菜大棚里,一筐筐鲜红的草莓正待上车发送,在张丽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张丽,1972年生,年轻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爽快、干练、能干。作为村两委后备干部的她,不仅是县人大代表,而且在县妇联组织的“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中,作出了成绩,为村中姐妹们树立了榜样。刘李庄几十年来一直以种植蔬菜而远近闻名。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只能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这时高中毕业的张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要想致富,就要靠科技,要想学科技,就要走出去。于是,她经常到县农业局农技站,从技术人员那里获取了她渴望已久的信息和知识。回来后,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进行试验,成功之后,传授给村中的姐妹。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张丽看到仅仅靠季节种菜、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于是她又率先搞起了大棚种植,实现了错季蔬菜产销两旺的新局面。村中姐妹在她的带领下,也纷纷效仿。目前,刘李庄妇女已经成为大棚菜种植的主力军。
20xx年是跨世纪的一年,也是张丽人生的转折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丽从事苗木生产的表兄给她一份资料,是乐亭县关于“桃花节”的。一向爱热闹的她便随表兄参观了乐亭县的桃花节。在那里,她一下午被展台上的“沙红桃”吸引住了。那朝霞般的颜色,诱人的口感,让她当时就签下了定苗合同。回到家里,把长有一米多高的玉米拔了,雇了三辆车,花了一千多元从乐亭县买回了三百棵“沙红桃”苗,栽到了地里,修建了她家第一座温室大棚。第二年,由于“沙红桃”色泽艳丽,果个大,口感好,引得四方八邻的人都来参观。虽然第一年经济效益并不太好,但张丽并没有气馁。她深知,农业是一个周期较长的产业,需要耐心和坚持。因此,她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桃树的生长习性,学习了《桃树栽培技术》等书籍,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丽的大棚桃树逐渐进入了丰产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每到春季,张丽家的大棚里,桃花盛开,香气扑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张丽抓住这一机会,将观赏与销售相结合,不仅增加了桃子的销量,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她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村民掌握了大棚桃树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全村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如今,刘李庄村的大棚桃树种植面积已达到数百亩,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张丽也被评为“县优秀农民企业家”。
张丽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她多年辛勤努力的结果。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她的带动下,刘李庄村不仅在农业种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乡村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张丽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因此,她始终关注着村里的发展,积极参与村两委的工作,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等出谋划策,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张丽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她还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刘李庄”商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她的努力下,“刘李庄”品牌逐渐在市场上打响了知名度,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面对未来,张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她表示,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刘李庄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她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刘李庄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张丽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当代农民的智慧与风采。张丽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共同谱写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