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他是市职业中专的教师,众人羡慕;3年前,他是东北大学毕业的法学硕士,是穷窝儿里飞出的“金凤凰”;可如今,他却成了一个贫困村的村支书,领着村民大张旗鼓地种红薯。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省濮阳县。这个法学硕士名叫张华,今年42岁。他为何要放弃大城市里令人羡慕的职业,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种红薯?不相信有这么傻的人。
河南濮阳县这河寨村村头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四五十根水桶粗的水泥柱子上,悬挂着一排排篮球大小的红薯粉包。红薯粉在院子里晾晒,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红薯味儿。院子的外边,是大片大片的红薯地。这里,就是法学硕士张华实施红薯致富计划的根据地。在濮阳县,这河寨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全村2500余人,3300多亩耕地。可偌大一个行政村,从1998年至20xx年的8年间,竟然没有村党支部,没有村委会,也没有村民小组,派性矛盾难以调和,村务管理一盘散沙。政府收公粮得派专门人员和公安;部队到县里征兵,点名不要这河寨村的人。村民们靠天吃饭,温饱可以解决,但遇上孩子上学、婚丧嫁娶、家人生病,就不得不东挪西借。
6年前,就在张华打好包裹,准备赴东北大学读研究生时,其母亲病情危急住进了濮阳市人民医院。淳朴善良的这河寨村村民没有袖手旁观,你5元、我10元地凑了20xx多元,让张华为其母亲看病。“手捧着这一沓沓5元、10元的票子,我心里百感交集!他们太善良了!就是没人好好带领,才会这么穷!”张华说,“所以我当时就暗暗发誓,学成归来后,一定要领着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20xx年夏天,读完研究生的张华毅然拒绝杭州、哈尔滨和郑州等多所大专院校的聘请,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这河寨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村里结束了多年没有村官的历史,他也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乡村带头人。
张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研。他走遍了这河寨村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位村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通过深入调研,张华发现,这河寨村虽然土地贫瘠,但非常适合种植红薯。红薯不仅耐旱、适应性强,而且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于是,张华决定将红薯种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确保红薯种植的成功,张华多次邀请农业专家来村指导,并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他还自费购买了一批优质红薯苗,免费分发给村民。同时,张华还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资金,修建了灌溉设施,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在他的努力下,这河寨村的红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到了20xx年,这河寨村的红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亩,年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红薯种植示范基地。
除了发展红薯种植业,张华还注重多元化发展,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他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养殖业,种植经济林木,发展乡村旅游。在他的带领下,这河寨村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村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这河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比20xx年翻了一番,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张华的带领下,这河寨村不仅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新建了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和幼儿园,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他还倡导文明乡风,组织开展了“最美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表彰等活动,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20xx年,这河寨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张华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张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他说:“这些都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张华的带领下,这河寨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村民们纷纷表示,有了这样的好干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坚定。张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乡村带头人的风采。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曲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歌。未来,张华将继续带领这河寨村的村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