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xx镇xx社区,位于xx镇集镇东侧,距离镇中心仅600米,是驰名中外的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村域面积860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180亩,外围农田面积约680亩,户籍人口980人,计215户。村内存有众多的明清建筑和大量的传统建筑计166处。其中:不可移动的文物9处,历史建筑3处,传统风貌建筑154处。如:仕宦牌坊、科第牌坊和大型官厅、明代庠馆等,部分古屋的门窗镶嵌着人物与景物雕刻多幅。其建筑设计科学,造型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均属当今罕见。近年来随着古村保护意识的增强,xx镇在尊重历史、充分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了对xx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一是自筹资金开展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面对日益损毁和衰败的古建筑,xx镇不等不靠,在镇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对xx传统村落进行建设。新建了一条村前道路,新修了村内游步道,整治了村前七星塘的周围场地,修复了父子文元、梅竹芳居等古建筑,修缮了方伯第、三代尚书等古牌坊,新建了牌坊1座等。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古建筑得到了部分修复,面貌得到了改善。二是高标准开展编制规划。邀请了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帮助完成了传统村落申报材料的制作,xx村于201x年12月被住建部、国家旅游局等7部委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紧接着再邀请其编制了xx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于201x年2月顺利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的出台为科学保护开发传统村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支撑。三是积极筹备谋划,全力争项引资。xx镇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主动出击,紧紧盯住可对接的诸如涉及旅游、发改、文化、文物和新农村等各类建设项目或资金,举全镇之力,开展争项引资工作,力争一大批项目落户xx村,为其早日高标准打造成著名的古村落添砖加瓦。
xx传统村落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修复与建设,更在于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此,xx镇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加强了对宋应星科学精神的学习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科普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使村民及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次,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参加书法、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培训班,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假期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xx镇还积极与周边学校合作,将xx村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发挥xx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xx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发了“古村一日游”、“宋应星文化体验营”等旅游线路,设置了古建筑导览解说系统,配备了专业的导游队伍,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获得满意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注重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民宿改造、餐饮服务、手工艺品销售等项目,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同时,xx镇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智慧古村”平台,实现了景区管理智能化、旅游信息透明化,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安排。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xx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等问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xx镇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xx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xx镇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xx村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村;另一方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xx传统村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