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中学开始,他就以“向群弟”的名义资助两名革命老区的小学生;大学时,每周坚持到敬老院做义工;毕业后,他主动到海南最贫困的山区支教……海南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赵红亮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刻苦学习、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爱心十年:身残志坚捐助上万元赵红亮1977年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幼时因病导致左腿残疾。但他一直勤奋好学,1994年,以全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河南省重点中学——安阳市第一中学。不幸的是,刚上高一的赵红亮在一次运动中腰部脊柱严重受伤,不得不在家休学治疗,20xx年他又重回母校学习。苦难让他更懂得人间真情的可贵。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开始热衷于社会公益。1998年冬天,当他得知江西高安县的两名小学生鞠虹和熊思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时,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400元钱以“向群弟”的名义寄给这两个小学生……谈到这个名字的来历,赵红亮说:“抗洪抢险英雄李向群舍己救人的行为感染教育了我。”20xx年当赵红亮来到英雄的故乡——海南上大学后,便开始以“向群弟”的名字捐助海南向群小学。10年来,赵红亮先后向江西高安市兴仁希望小学、海南向群小学捐款近万元,图书近千册。“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快乐和自信!”他说。支教两年:巡回教授300名学生在海南的大山深处,有个白沙黎族自治县,这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xx年7月,刚大学本科毕业的赵红亮放弃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来到该县南开乡支教。在这里的两年中,他对10多个山村的近300个孩子巡回进行教学辅导,教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生物和自然,并同时教授3到4门课程。两年中,他没有领过一分钱的报酬。在南开乡支教期间,赵红亮足迹遍及全乡的27个村庄。当看到这里的农民信息闭塞,赵红亮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购买了电脑,建立了乡村网络中心,让村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外界的信息,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外,赵红亮还特别注重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关注。他发现很多山区的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性格较为内向,甚至有些自卑。为此,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篮球赛、诗歌朗诵会等,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他还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来校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此外,赵红亮还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共同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
赵红亮深知教育对于改变贫困地区命运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支教期间不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学雷锋”、“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班会,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还带领学生们走出大山,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立志将来要走出大山,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建设家乡。
20xx年,赵红亮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返回城市继续深造。然而,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那些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为了持续关注和支持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赵红亮发起成立了“向群教育基金会”,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图书、教学设备等物资,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至今,“向群教育基金会”已累计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受益师生达数千人次。
赵红亮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榜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面对赞誉,赵红亮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未来,我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赵红亮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逆境中也能绽放出耀眼光芒的可能性。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有能力发光发热,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出行动。”让我们以赵红亮为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