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我国历史悠久,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文物资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的“衰老”不可逆转,这也是难以改变的自然规律。当前,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民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物保护与修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涉及考古、文化、价值认知、科学技术的复杂任务,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
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探索起步较晚,历经多年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由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再到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文物保护科技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体系尚未形成、高水平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紧缺等问题。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必须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现状,当下文物保护修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是文物种类繁多,保存年代久远。我国文物数量巨大、种类多样,既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也有纺织品、纸质、金属、陶制彩绘等可移动文物。据统计,70%以上的不可移动文物和三分之一的珍贵可移动文物都存在各类病害。不同类型的文物,其材质、营造技艺及病......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