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冷暖 书写无悔青春
层层红瓦白墙,幽幽石板小径,郁郁葱葱古树,潺潺小桥流水,夕阳西下,劳作归来的人们,靠在整齐的石墙上,点起一根旱烟,三三两两地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不远处,轻盈的车轮声和百鸟归巢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xx村,这座能够见到山、望见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xx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
然而,在过去,这样的场景对于xx村的老百姓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xx村里xx垭,三山两沟穷到家。吃饭穿衣全靠天,一年到头苦哈哈。”xx村所辖14.9公里的国土,几乎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龙。山多,贫困人口也多。20xx年,xx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全村农业人口达到xxx户xx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其中低保户xxx户xxx人,五保户x户x人,残疾人xx人。201x年以前,村内除了少数几户砖混结构的房屋外,其余均为土坯房。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山高坡陡,泥泞的道路让出行变得异常艰难,尤其是遇到大雨天气,河水上涨,大部分群众的出行都成了问题。村民们吃水要四处寻找水源,遇到干旱季节,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吃饭完全依赖天时,几乎没有几户拥有致富产业。为了生活,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在家中,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转角色、找穷根,绘就脱贫奔康蓝图
201x年,我被单位选派到xx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面对破败的房屋、落后的条件以及群众期盼的眼神,我深刻感受到“第一书记”不仅是一份全新的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挑战。初到xx村,我毫无基层工作经验,但我知道,要想真正改变这里的面貌,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白天,我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入户走访调研,倾听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晚上,则通过学习了相关政策文件,恶补农业农村方面的知识,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融入xx村这个大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对xx村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也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增收难”,为了摸清家底,找准扶贫的方向,我和村两委成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逐组逐户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后,终于找到了制约xx村发展的“病因”。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其次是住房条件差,很多家庭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安全隐患大;再次是饮水问题突出,村民饮用水源不稳定,严重影响健康;最后是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大部分家庭没有致富产业,经济基础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攻坚计划。首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了多条通村公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户改造危房,改善居住环境。再次,通过新建水井、铺设管道等方式,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保障了大家的生活用水安全。最后,结合xx村的实际,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等,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经过几年的努力,xx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的道路宽敞平坦,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更重要的是,xx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药材种植基地、家禽养殖合作社等项目蓬勃发展,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每一次入户走访,每一次政策宣讲,每一次项目推进,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和智慧。但每当看到村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扬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我相信,只要我们心系百姓冷暖,不忘初心使命,就一定能够书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篇章,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