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病态,表面上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实际上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早有评论指出,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消解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虚空大于真实、夸大大于质朴的现象。近年来,学生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有两大风潮尤其引人深思:一是自韩寒现象之后,仿佛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了众多“愤青”,作文中的“叫骂声”此起彼伏;二是随着网络文学对学生阅读领域的广泛影响,尤其是某些“忧伤寂寞”主题的作品流行,不少青少年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自哀自怜,作文中无不试图展现其稚嫩的忧伤,表现出一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倾向,极力模仿安妮宝贝式的直接宣泄或是“雨夜蝴蝶”般的曲折隐晦,仿佛不这样写就无法融入时代潮流。这些文章或宣泄只求快意,或想象缺乏节制,或过分自恋而病态,表面上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实际上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因此,我一直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混迹于“个性化”写作风潮中的危险的伪“个性化”写作倾向。
伪“个性化”倾向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缺乏创作的真实需求。或许是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单一规范的思想命题过于呆板和泛滥,这种本质上旨在考察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和语言认同程度的作文训练,使得许多学生的写作热情早已被消磨殆尽,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被迫写作,学生们没有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和倾诉的快感,而是在教师的压力下,进行着无目的的恣意宣泄。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作文不再是写作,而更像是一种作秀,一种以“酷”为时尚的“表达”秀......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