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我中心深入贯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主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抓好指挥调度、基层党建、宣传培训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后勤管理等工作水平,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201x年度工作总结及202x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1x年度工作成绩
(一)聚焦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过硬。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保主题教育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主题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深化理论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读原著学原文与听党课等形式相结合,共组织集中夜学8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党规和《准则》《条例》,以及《XXXXXXX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选编》等内容,真正做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
三是检视问题抓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把“改”字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根据“不担当不作为”、对照“18个是否”、“攻坚克难、落实见效”、意见征求等专项整治活动,党员干部逐一对照、认真检视,对梳理出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做到整改落实不放松、不整改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通过一系列整改举措,有效解决了影响中心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锻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新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党员E家”、“学习强国”、“三会一课”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进一步筑牢了思想根基。
二是优化组织设置。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确保每个党支部都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针对部分支部党员人数较少、组织生活不够规范等问题,及时调整优化,确保每个支部都有专人负责,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不断充实党员队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严格党内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提高党内生活质量。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党员干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特别是在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四是提升服务效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地,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结合中心业务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强化指挥调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指挥调度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指挥调度体系。根据上级部署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指挥调度机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高效运转。同时,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联防联控、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优化调度平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升级改造了现有的调度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等功能。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了调度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指挥调度畅通无阻。此外,还建立了24小时值守制度,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指挥调度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充足供应。同时,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查更新,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此外,还建立了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调拨、及时到位。
二是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由医疗专家、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水平。特别是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完善了应急预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流程和措施,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科学处置。此外,还建立了应急预案评估机制,定期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其始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了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注重网络安全防护,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二是推进智能化应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开发了智能调度系统、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等,提升了急救工作的智能化水平。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了专家与现场医护人员的实时沟通,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此外,还推广使用了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等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加强了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处理各类问题,保障信息系统平稳运行。
2.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整合各方数据,构建了完整的院前急救数据库,为精准施救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此外,还建立了数据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关资格认证考试,考取高级职称证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信息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强化信息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发各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督查机制,定期对各单位和部门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二、202x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建设,筑牢信仰之基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一是继续深化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专题讲座、读书班、研讨会等,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是持续抓好问题整改。针对主题教育中查摆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整改落实到位。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要下大力气整治,确保取得实效。同时,注重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此外,还要加强对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地生根。
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总结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将其转化为制度成果,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同时,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为推动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确保每个党支部都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发展年轻党员,不断充实党员队伍,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地,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同时,结合中心业务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特别是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提出务实举措。同时,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二)强化指挥调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指挥调度机制
一是优化指挥体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指挥调度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高效运转。特别是要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联防联控、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提升调度平台功能。加大投入力度,升级改造现有的调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等功能。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调度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段,启动应急预案,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指挥调度畅通无阻。此外,还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指挥调度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充足供应。同时,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查更新,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此外,还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调拨、及时到位。
二是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医疗专家、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水平。特别是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处置流程和措施,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科学处置。此外,还建立应急预案评估机制,定期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其始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注重网络安全防护,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二是推进智能化应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开发智能调度系统、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等,提升急救工作的智能化水平。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专家与现场医护人员的实时沟通,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此外,还推广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等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处理各类问题,保障信息系统平稳运行。
2.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整合各方数据,构建完整的院前急救数据库,为精准施救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此外,还建立数据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关资格认证考试,考取高级职称证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信息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强化信息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发各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建立信息化建设督查机制,定期对各单位和部门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工作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