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某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七五”普法规划重大工作部署,加强依法治理,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精心组织,“七五”普法工作有序推进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市、县、乡(镇)都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机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法制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制发《全市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明确了“七五”普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把“七五”普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坚持每年开展普法专题调研,定期审议市政府关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情况报告,对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市政协通过组织政协委员视察和提案等形式,对“七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都制定了普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把“七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明确法制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制定了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主要对象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做到普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落实机关、乡镇、村、企业、学校等基层联系点XX个,加强检查指导,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三)充实力量,完善网络。加强法学会、普法讲师团、普法通讯员和高校法律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支普法队伍力量得到充实。发挥好关工委老干部、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司法助理员、法律职业者等群体的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普法宣传网络。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与律师事务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二、创新形式,提升普法实效
(一)丰富载体,增强吸引力。为了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普法宣传的新途径。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普法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渠道,及时发布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吸引市民关注和互动;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编排法治文艺节目,举办法治书画展、摄影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此外,还通过制作法治宣传视频、动画短片等方式,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二)分类施策,精准普法。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该市采取了分类施策的方式,实施精准普法。对于领导干部,重点学习了宪法、党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其依法执政意识;对于公务员,着重培训行政法、公务员法等专业知识,提高其依法行政能力;对于青少年,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活动,从小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围绕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商事法律进行讲解,引导他们依法经营、诚信守法;对于广大农民朋友,则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普及土地承包法、婚姻家庭法等常用法律知识,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注重实践,深化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普法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该市积极搭建法治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法治建设。一是建立模拟法庭、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场所,为市民提供体验式法治教育机会;二是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日、法治讲座进社区等活动,面对面解答群众法律疑问,化解矛盾纠纷;三是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协助处理涉法事务,传播法治理念。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法治意识,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巩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一)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市“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良好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结提炼成功做法,并通过召开现场会、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例如,某县探索出的“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模式,既美化了城乡环境,又提升了居民法治素养,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借鉴;再如,某街道办事处创建的“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遇到的法律难题,被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通过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的亮点,带动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二)持续投入,保障有力。为确保普法工作顺利开展,该市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普法资料、组织培训活动、奖励优秀单位和个人等。同时,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此外,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比如,在省司法厅指导下,联合省内知名高校开展课题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普法策略提供智力支撑;又如,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辟专栏专题报道,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多方协作,为普法工作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三)完善评估,动态调整。为准确把握普法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该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知晓率、法治观念养成度、依法办事自觉性等方面。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和方法,不断提高普法质量。例如,针对部分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情况,专门安排流动宣传车巡回播放法治宣传片;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专家研讨对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灵活应对变化,始终保持普法工作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某市在“七五”普法期间,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中心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