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XXX,今年43岁,现任XXX村党支部书记,县第五届政协委员。贾庄村是一个三面环山、吃饭靠天、交通闭塞、吃水困难的贫困村。全村共有187户,646人,土地不到900亩,荒山却有5500亩。身居山窝,地少山多,出门爬坡,这就是贾庄村的真实面貌和特点。作为支部书记和政协委员,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上,摆脱贫困,让农民逐渐富裕起来,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我时常自责自己不够聪明,为什么找不到出路呢?实践证明,俗话是实话,实话是真理。后来我所做的一切,取得的一些成绩,正是从“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路”字开始的。
一、立下愚公移山志,路在脚下创业绩
我们贾庄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距离乡政府驻地9.1公里,原来的土路晴天坑洼颠簸,雨天泥泞不堪。最南端的邵家背村与某市的王瓜店镇接壤,一山之隔,南面就是几十万人口密集的部队后勤基地、煤矿区及肥城市近郊区。由于山高路险,双方的沟通较少,贸易往来只能依靠肩挑人抬进行。无论如何也要打通这条公路,使贾庄村成为双泉乡第二条通向肥城的窗口村。
从1997年开始,我多次徒步翻山越岭,主动与山南面紧靠部队后勤基地黄叶村的支部书记协商通路之事。一个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又多次找县政协的领导,请求他们在通路问题上给予支持。县政协领导曾多次亲临肥城,与市政协共同商讨通路计划,在双方政协领导的关心努力下,肥城市政府批示王瓜店镇政府将黄叶村通邵家背村山口公路工程列入1997年计划,并于当年冬季前,黄叶村投资80多万元将水泥路修到了山口下......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