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四川省地震灾区城乡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

四川省地震灾区城乡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20xx年7月10日至12日,我们赴四川省地震灾区进行城乡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工作情况调研。在当地民政部门同志的协助下,我们前往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重灾区射洪县和成都市部分受灾地区,查看了多处受损的村(居)委会,考察了灾民集中安置点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情况。调研期间,我们通过直接询问受灾群众、参加有关情况座谈会的形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四川省地震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四川省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协同下,大力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主导作用,为快速、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加强对灾民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探索了新模式,积累了新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四川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基础保障、完善组织架构、搭建参与平台等方式,充分激发了受灾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参与热情,探索出了集中安置工作由“政府建设、全面托管”到“政府引导、群众自治”转变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了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

  四川省受灾地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受损严重,全省有12939个村委会房屋倒塌、受损(其中51个重灾区9310个),有1595个社区居委会房屋倒塌、受损(其中51个重灾区1065个),遇难的村(居)委会成员51人,失踪4人,受伤335人(其中需要住院治疗的重伤44人)。为切实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组织管理,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民政厅于20xx年迅速行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灾民集中安置点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指导各地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迅速组建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

  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有效解决了灾后初期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为后续的长期管理和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当地党政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代表和受灾群众代表组成,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团队。他们一方面负责协调政府部门的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文化娱乐活动等,帮助受灾群众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此外,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还注重听取受灾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管理和服务措施,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群众需求。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恢复原有的基础设施,更是提升整体水平的重要契机。四川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和新建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系统等。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针对受灾严重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重建项目,确保教育和医疗资源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四川省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例如,在一些山区村庄,考虑到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采取了易地搬迁的方式,将村民迁至安全地带,并配套建设了新的住宅区和公共设施。这种做法既避免了二次灾害的发生,又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此外,四川省还积极探索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努力打造生态友好型社区。

  (三)完善组织架构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四川省进一步完善了村(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居)委会干部队伍中来,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村(居)委会的工作,形成合力推进灾后重建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在制度建设方面,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为村(居)委会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公开招考、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等形式,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了战斗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受灾严重的村(居)委会,省里专门选派了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指导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四)搭建参与平台

  为了让受灾群众真正成为灾后重建的主人翁,四川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搭建了多种参与平台。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会议,广泛听取民意,凝聚共识;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特别是在灾后初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四川省各级政府及时开通了24小时热线电话,安排专人值守,耐心解答群众咨询,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随着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设立了意见箱、留言板等互动渠道,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与此同时,还通过举办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区氛围。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群众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也为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省在地震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社会稳定局面得以维持。其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的功能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灾后重建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建立临时社区管理委员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组织架构等措施,四川省成功解决了受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点500余个,安置受灾群众超过50万人,实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的目标。此外,还为每位受灾群众发放了临时生活补助金,确保其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

  (二)基层组织功能恢复并增强

  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四川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乡社区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转,并且在功能上有了新的提升。一方面,村(居)委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政府与群众,及时传达政策信息,收集反馈意见,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借助此次机会,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优化了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了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使村(居)委会真正成为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

  (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建模式

  四川省在地震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即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并重、短期救助与长远发展兼顾。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地震灾区,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或其他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例如,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可以借鉴四川省的做法,迅速组建临时管理机构,确保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其经验,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总之,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尽管四川省在地震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地区重建进度缓慢、资金缺口较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快重建进度

  对于重建进度较慢的地区,要深入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推进;另一方面,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程尽早开工、按期竣工。此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工程质量。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除了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外,还可以尝试多种融资方式。比如,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共同投资建设公共设施;设立专项基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等。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杜绝浪费现象,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定向培养急需人才;邀请专家授课讲座,传授先进理念和技术;选派优秀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灾后重建事业中来。

  总之,四川省在地震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恢复重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需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思路方法,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