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

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劳务经济是指大量的农民离开乡土,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小康战略步伐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事实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也就是要扩大农民就业,特别是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劳务经济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新突破。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研究。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111.5万人,农业人口86.8万,农村劳动力40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46%。按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剩余劳动力20万人左右。全县耕地面积435万亩,人均耕地4.5亩,低于全国人均5.5亩的平均水平。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耕地稀缺的问题非常突出。只有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农村偏枯问题。

  20xx年以来,我县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使这项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多,20xx年15万人次,20xx年18万人次,今年达到19万人次。其中县外转移达到10万人次以上,省外28,000人,境外2,600人。全县劳务收入达到6.5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0%左右。全县初步形成了由各乡镇、各部门协同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政策扶持为保障的劳务经济发展格局。

  二、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一)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人数逐年递增。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例如,通过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我县每年有大批农民工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也为家乡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转移形式日益多样化。我县劳动力转移的形式从单一的体力劳动逐步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过去,大多数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制造等行业的简单体力劳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进入了电子、通信、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此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农民工还选择自主创业,从事电商、微商等新兴行业,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也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劳务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和转移形式的多样化,我县劳务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到6.5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约20%。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劳务收入的增长也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效应逐渐显现。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他们返乡后,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此外,劳务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一)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县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培训师资力量薄弱,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三是培训经费有限,难以保障大规模、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开展。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农民工无法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提升,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许多农民工对外部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及时准确的了解,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带有盲目性。这不仅增加了求职成本,也容易造成失业风险。此外,一些不良中介利用农民工信息闭塞的特点,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立健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三)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部分企业未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妥善处理,医疗保障待遇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四)后续支持乏力。对于已经成功转移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在新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适应困难,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等问题。而现有政策在这方面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相对较少,使得部分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感到孤立无助,甚至产生退缩心理,不利于长期稳定就业。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优化培训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确保培训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加大投入力度,引进优秀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定向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培训资金筹集机制,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良好局面。

  (二)搭建高效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实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为农民工提供便捷查询途径。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中介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定期举办招聘会、洽谈会等活动,搭建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平台,促进精准匹配。此外,还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国际劳务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三)完善权益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义务,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简化理赔程序,确保农民工在遭遇意外伤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补偿。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依法维权,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强后续跟踪服务。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回访已转移就业人员,及时掌握其工作生活状况,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感情联系,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对于表现优秀的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典型榜样,激发更多人的奋斗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遇到特殊困难的农民工提供临时救助,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方法,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我县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